close
我從高三以來,研究的主題就是佛學和心理學的整合。在1999年的時候,心境水星和我八宮的冥王星形成九十度的衝突相位,我除了翻譯《意識轉化》一書之外,也試圖重新建構現代版的佛教心理學理論模型。



我那時候寫了一小節有關西方心理學對東方心理學的評價,提供各位參考:



一般說來,西方心理學有四股勢力,第一股勢力是行為心理學,第二股勢力是行為精神分析,第三股勢力是人本心理學,第四股勢力是超個人心理學。



這四種心理學對待東方心理學的態度都有所不同:

(1)就行為心理學派而言,人類的心理只要靠生理刺激-神經反應的學習過程來解釋,完全不需要涉及人類意識的自由抉擇。因此,意識和靈魂都是虛構出來的價值假說,完全經不起生理科學的客觀檢驗。也就是說,東方心理學是種古代的迷信和巫術。(2) 就精神分析學派學派而言,人類的心理是受到性驅力的制約,特別是嬰兒期與母親共生的一體感更是一種什麼事都有求必應的本能快樂。由於東方心理學的冥想狀態強調泯除人我界限的海洋情感(oceanic feeling),與嬰兒的共生感極為類似,就被判定為一種試圖逃避所有外界危險,以回到母胎幸福狀態的退化心理。



(3) 就人本心理學派而言,人類的心理是以價值體驗和成長潛能為中心,來充分發揮人性的功能,好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標。因此,宗教經驗是一種人性所追求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而東方心理學所強調的冥想境界更可說是一種嚴格鍛鍊出來的高原經驗 。



(4)就超個人心理學派而言,人類的心理是以宇宙意識和終極價值為依歸,所以必須要超越個人的自我中心,才能進入無限的靈性境界。因此,東方心理學的修行架構就變成最寶貴的研究資源。



也就是說,從二0年代行為心理學思潮到八0年代超個人心理學思潮的發展過程來看,西方心理治療的關心面也已由病理層面擴大到存在層面和超個人層面,東方心理學的地位於是便由谷底漸漸爬升到頂峰。而且,東方心理學的角色也不再是遙不可及又似完美自足的「冥想心理學」,而是與「通俗心理學」進行密切的互動與整合,並共同納入一人性發展的階段模式之內,而成為成人發展期中高階成熟性超越經驗的心靈指南。



反觀我們學術界對於東方心理學的研究現況,卻仍然停留在與形上學密不可分的地步,卻沒吸收任何西方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研究成果,以致於對台灣最近一連串的宗教風波,提不出強有力的解釋模式。



因此,我們認為以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重建佛教心理學的體系,不僅是當前的要務,將來也會有許多益處產生:

(1)進一步建立佛教的精神病理學,就可以對宗教型的人格失調和心理異常,提供一套診斷分類和治療的模式。

(2)進一步建立佛教的人格發展心理學,就可以對兒童期到成年期的宗教心態發展,提供一套描述說明的模式。

(3)進一步建立佛教的超個人心理學,就可以對超越境界和靈性經驗,提供一套分析檢證和輔導的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ast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